从做包子,到做品牌包子的“老台门” 陈庆松:这是件幸福的事,是我要做一辈子的事 风尚早看点 钟灵毓秀、人杰地林,古城绍兴是一道宁静的文化风景, 青石悠悠、流水潺潺,千年老台门是一个睿智生动的缩影。 十年前,一个外地人,接地气地把自己的包子改名“老台门”,如今与古城一起远航。 老台门 一个厚重的古城文化符号 “老台门” 一道特色的绍兴早餐风景 小桥、流水、人家,粉墙、青石、黛瓦,那刻着岁月的瓦楞,那留着尘迹的木梁,那曾经喧闹的天井……绍兴就像是“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”,它的点点滴滴总让人回味。而那小桥流水青石板间的老台门,浓缩了江南水乡很多的人、景、物和色、香、味,它睿智而凝重,它真切而风情,它宁静而生动,变成了这个古城的一个符号。 陈庆松,一个包子行业里的传奇人物,带着他“皮薄、馅大、汤汁充盈”的陈氏汤包来到这里,被绍兴强大的历史文化磁场吸引,便再也跨不出这道老台门。 “绍兴城里五万人,十庙百庵把八桥亭,台门足有三千零。”这首城越地民谣展现了当年的绍兴和当年的台门风情。可以说老台门也是“名士文化”在古城绍兴的一张独特名片。从王羲之、徐渭、章学诚、李慈铭、刘宗周、赵之谦到蔡元培、秋瑾、鲁迅、周恩来,从老台门走出来的名士撑起了绍兴厚重的历史。 如果将台门邻里之间的“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融洽、和睦” 与汤包的包容、团圆相结合,那么他们做的这小小汤包似乎不仅仅是个果腹之用的食品,而是承载着老台门这道厚重的地方文化风情的中国食文化的精华。这样想来,便诞生了这个品牌——“老台门”。 一个朴实、原汁原味的缩影,一个亲情、友情的连结体,一个互惠互利、互帮互助、风雨同舟的代名词! 2006年10月,陈庆松正式将公司成功注册了“老台门”商标。这个充满浓郁地域特色的商标将“灌汤包子天津做”的概念,完全置换了过来。很快这个“老台门”的足迹遍布了绍兴的角角落落,搅动了绍兴整个小吃格局,有早餐的地方就有“老台门”。它成为了绍兴的品牌,成为绍兴最有特色的点心之一,成了一道特色的小吃风景线。几度春秋,几多年华,如今的“老台门”汤包全国布局,铺就万家致富路,同时也承载起了“为百姓做好早餐”的重任。 如今,从传播健康餐饮理念到宣传历史文化名城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,陈庆松觉得他的汤包已经不再是一件“小产品”,努力做好汤包成了一份需要奋斗终身的大事业。 踏踏实实地做事 挑战最完美的自己 10年后的“老台门”成为不可复制的“味道” 陈庆松出生在“馒头之乡”安徽安庆,他们村大多数人都是做馒头包子的,但他并非出生在“馒头世家”。为了谋生的他,半路出家学做馒头、汤包,却成了响当当的“汤包王”。 与别人不同,陈庆松做面食不仅用手还在用心。他爱动脑筋、爱琢磨,而且执行力很强,想到了就去做,不拖泥带水。他每到一个地方,都虚心的吸取当地馒头行业的好手艺,并与很多“高手”切磋。从而,馒头越做越好,“汤包”越做越精。而且还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绿色、保健的美食新理念,大胆革新,反复实践,同时借鉴绍兴传统小吃的成功经验,终于形成了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口味特色,做出了皮薄、馅大、汤汁充盈的老台门汤包,解决了传统汤包口感油腻,面皮弹性不足、软糯无嚼感的缺陷。 “老台门”汤包的异军突起,让众多商家瞠目结舌。但陈庆松还把自己的手艺免费传给他人,难道他就不怕被别人抢了“饭碗”。陈庆松表示,“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了,就不怕竞争,不怕模仿。因为我们走原创的路线,我们想着把自己的包子做得更好,这是复制不了的。”也许这就是“老台门”生命力强的原因吧,就像他说的,“做生意不能忘本,要脚踏实地做自己,做吃更不能原地踏步,一样的东西吃久了肯定会厌,我们的产品更新速度很快,不只是味道上的不断改良,也是产品种类上的丰富,现在的产品跟十几年前的,早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”现在他已经拥有千余家加盟商和百来家直营店,生意越做越大,但还是老把自己当成小店的老板,每天起个大早做包子,做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包子师傅。 据了解,“老台门”还拥有一个秘密武器,那就是一批骨干研发人员。他们的工作便是保证产品的口味以及创新,科学而又密集的网点使他们产品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。同时,他们在生产的程序上严格把关保证产品的质量。为了解决食品安全和货物配送难题,“老台门”建立面积4000平方米的中央厨房,取得主管部门颁发的全是首张中央厨房“绿卡”。 但是作为老板,陈庆松还不放心,不过他也有自己的plan B。听说他还做过这样的事,为了了解门店的员工以及操作流程上的具体问题,陈庆松“玩起”武侠片里的桥段,“乔装打扮”成一个员工,在门店摸底一个月。跟员工一起吃餐费,一起睡宿舍,真是体验员工的生活,捕捉工作中的盲点。 一个长长久久的事业 一份安安稳稳的收入 “老台门”成就城市中的生活尊严 秉着“互惠互利、互帮互助、风雨同舟,共创辉煌”的宗旨,“老台门”也诚邀有识有志之士合作共赢,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“冒”出了一座座江南味十足的老台门。他们的总部成为了一所广大合作商能随时学到技术,得到指导,获取信息的学校。他们还有全套的战略,除了手把手教授如何做包子,学成以后,还帮助选址开店,对“如何做好生意”给出了建议和指导。 在这个关怀备至,温暖如春的大家庭中,陈庆松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大家长,不仅自己要吃饱,也要让几千个跟在自己后面的相亲父老能够长长久久的做包子,安安稳稳的过日子。他说,“我做包子20年了,而且越做越好玩,这不只是我个人的事,做这行还能够带动身边的人发财,成就身边的患难兄弟,让老百姓吃到安心的包子。这让我认识到我是在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,我也能从帮助人过程中得到满满的幸福感。” 在安徽老家,陈庆松是个传奇式的人物。他会做好吃的汤包,还帮助一大批的安徽父老相亲致富。老台门单店投资仅需5万元,人员培训一般也只需10天,成本低才能做到直接让利给消费者,此外,老台门汤包独有的品牌优势,公司化经营的体制,又有别于街头巷尾个体经营的早餐点,让不少加盟商直接打消顾虑跟着陈庆松做。 “我们的团队中很多都是农民,开一家夫妻店,不求发大财,就求安稳。我希望我能做到的就是让他们除了养家糊口能够慢慢过上小康生活,在城市中活得有尊严。”为了提升企业文化,今年6月份“老台门”有了自己的报纸——《老台门》,月刊,一期四版。它不但使企业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,也是每一位老台门人交流经验和心得、展示才华的自由舞台。 这个行业陈庆松已经做了20年,他把它当作事业来做,当日子来过,他很享受其中带来的乐趣。他说:“下一个20年我还是做包子,这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。”